形态描述
形态
外形:体形在(鼠平)属中属中等。体长根据68个成体平均为97(72—123)mm。尾长平均33mm,占体长34%,尾毛密,尾端笔毛长,超过1Omm。耳小,但露出毛被外。后足长18(14—19)mm,脚掌无毛,蹠垫6个。
毛色:背毛为鲜艳的赭褐色或棕红色,由头顶至臀部毛色一致。由脊背向体侧毛色逐渐变浅,中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。腹毛灰白色,有的个体略显黄色的色泽。耳壳内缘生短毛,黄褐色。尾二色明显,尾上面黄褐色或灰褐色,底面淡黄。脚背灰白色。
头骨:小而单薄,颧弓细。鼻骨短,前端宽,后端窄。从眶间开始,颅顶平。眶间较宽,眶间宽平均4mm,接近颧宽1/3。成体眶间两侧稍隆起,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眶上嵴;眶间中部微陷,形成一条纵沟。颅室平扁而光滑,眶后嵴极不发达,仅留残迹。颧弓细,中间轭骨(或称颧骨)明显较窄。顶间骨长度不大,但相当宽,长小于宽近两倍。顶间骨前缘中央有一个前突角。门齿孔中等长度。腭骨后缘无骨桥,己如前述。听泡中等大小,很平。
牙齿:上门齿的齿根延伸,但距第1上臼齿的齿根还有一段距离。臼齿有齿根。
第1上臼齿咀嚼面前端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,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和内侧各形成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咀嚼面前端也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。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两个,内侧有一个。此牙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两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咀嚼面前端仍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,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两个,内侧有一个。最下面有一个C字形齿环,其两端在内侧形成上下两个突角。此牙在外侧形成3个突角,位置较高,均在上半部;内侧形成4个突角,从上到下依次排开。
下颌第1臼齿在最下端有一个横置的三角形。上面有两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齿环,但不封闭,二者彼此联通。再上面,内侧有一个封闭三角形齿环。最上面顶端,有一个跳棋子状的齿环。其顶部为一个略呈圆形,外侧下方有个突角,从轮廓上看,颇似有遮沿的夏季凉帽。其下面有个向两侧突伸的横齿环,最上面与顶部联通。这个顶环个体变异较大,有的个体底座外侧突伸部分封闭,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三角形。然而,不管其封闭与否,此牙外侧均形成4个突角,内侧形成5个突角。下颌第2臼齿和第3臼齿均是三个摞放在一起的横置侧长的封闭三角形,内外侧各形成3个突角。古北区6种(鼠平)中,第3上臼齿内侧有4个突角的,除红背(鼠平)外,尚有北海道(鼠平)(C.rex)。然而红背(鼠平)此牙外侧有3个突角,北海道(鼠平)此牙外侧有4个突角,极容易区分。
外形:体形在(鼠平)属中属中等。体长根据68个成体平均为97(72—123)mm。尾长平均33mm,占体长34%,尾毛密,尾端笔毛长,超过1Omm。耳小,但露出毛被外。后足长18(14—19)mm,脚掌无毛,蹠垫6个。
毛色:背毛为鲜艳的赭褐色或棕红色,由头顶至臀部毛色一致。由脊背向体侧毛色逐渐变浅,中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。腹毛灰白色,有的个体略显黄色的色泽。耳壳内缘生短毛,黄褐色。尾二色明显,尾上面黄褐色或灰褐色,底面淡黄。脚背灰白色。
头骨:小而单薄,颧弓细。鼻骨短,前端宽,后端窄。从眶间开始,颅顶平。眶间较宽,眶间宽平均4mm,接近颧宽1/3。成体眶间两侧稍隆起,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眶上嵴;眶间中部微陷,形成一条纵沟。颅室平扁而光滑,眶后嵴极不发达,仅留残迹。颧弓细,中间轭骨(或称颧骨)明显较窄。顶间骨长度不大,但相当宽,长小于宽近两倍。顶间骨前缘中央有一个前突角。门齿孔中等长度。腭骨后缘无骨桥,己如前述。听泡中等大小,很平。
牙齿:上门齿的齿根延伸,但距第1上臼齿的齿根还有一段距离。臼齿有齿根。
第1上臼齿咀嚼面前端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,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和内侧各形成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咀嚼面前端也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。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两个,内侧有一个。此牙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两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咀嚼面前端仍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,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两个,内侧有一个。最下面有一个C字形齿环,其两端在内侧形成上下两个突角。此牙在外侧形成3个突角,位置较高,均在上半部;内侧形成4个突角,从上到下依次排开。
下颌第1臼齿在最下端有一个横置的三角形。上面有两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齿环,但不封闭,二者彼此联通。再上面,内侧有一个封闭三角形齿环。最上面顶端,有一个跳棋子状的齿环。其顶部为一个略呈圆形,外侧下方有个突角,从轮廓上看,颇似有遮沿的夏季凉帽。其下面有个向两侧突伸的横齿环,最上面与顶部联通。这个顶环个体变异较大,有的个体底座外侧突伸部分封闭,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三角形。然而,不管其封闭与否,此牙外侧均形成4个突角,内侧形成5个突角。下颌第2臼齿和第3臼齿均是三个摞放在一起的横置侧长的封闭三角形,内外侧各形成3个突角。古北区6种(鼠平)中,第3上臼齿内侧有4个突角的,除红背(鼠平)外,尚有北海道(鼠平)(C.rex)。然而红背(鼠平)此牙外侧有3个突角,北海道(鼠平)此牙外侧有4个突角,极容易区分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腭骨后缘为平直的横板,中央有个小突起,横板的两端向下斜倾。臼齿有齿根,在2—2.5月龄即生出,是中国4种(鼠平)中齿根生出最早的种类。上颌第3臼齿内侧有4个突角,外侧有3个突角。上门齿的齿根沿齿槽向后延伸,但距离第1上臼齿的齿根尚有一段距离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典型的林栖种类。在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,数量很多。据寿振黄等(1958)的报道,在小兴安岭红松林中,1956年5—9月每百夹日的捕获率,分别为6.8%、10.2%、8.4%、9.9%及9.5%。但在10年后,根据黑龙江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杨可兴的报道(见1986年黑龙江省兽类志,303—304页),以每年9月为标准进行对比,每百铗日的捕获率,1965年为4.2%;1966年为0.12%;1967年为0.3%;1968年为2.4%;969年为0.25%,数量年度变化很大,与红松结松子量的丰歉有关;又过了12年,1978年杨可兴报道了1978年针阔混交林红背(鼠平)自5—9月数量季节消长情况,每百铗日的捕获率5月为0;6月为3%;7月为7%;8月为4%;9月为8%。虽比1956年的数量普遍较低,但却明显高于1965—1969年的数量,仍为当地的优势鼠种。可以看出红背(鼠平)数量波动是很大的。
红背(鼠平)喜栖息在低洼和潮湿处。红松林内的数量,在1957年9月每百夹日的捕获率为3.3%,而低洼潮湿的落叶松林和云杉、冷杉林中则数量较高,1957年9月在云杉和冷杉林中,每百铗日的捕获率为6.8%,比红松林内的数量高一倍以上。它们也常到沼泽草甸的塔头甸子处去活动。1957年在大兴安岭伊图里河的沼泽草甸中,即捕获过红背(鼠平)。根据罗泽珣1957年5—10月在大兴安岭伊图里河的调查,红背(鼠平)在苔草甸子中,数量占该生境捕获总数的191%。在喀喇旗落叶松原始林中,红背(鼠平)每百夹日的捕获率,5月为1.08%;6月为0.50%;7月为3.00%;8月为4.50%;9月为6.00%。在山谷(沟塘)落叶松择伐迹地,也比较潮湿,每百铗日捕获率,5月为1.16%;6月为0.24%;7月为1.31%;8月为4.73%;9月为6.25%;10月为2.79%。红背(鼠平)是大兴安岭林区优势种之一(罗泽珣等,1959)。1983年到原调查处伊图里河采伐后再生林复查,仍如此,但数量稍低。由于大兴安岭的森林已更新,其仍适应。
森林采伐后,喜湿的红背(鼠平)不适应,在迹地向干燥方向发展时,若演化成荒山榛丛景观,在小兴安岭这种生境已无红背(鼠平)(夏武平、李清涛,1957)。全年数量秋季最高,因有当年繁殖出的个体参加到种群中,数量季节消长呈单峰型。数量年度变化明显,已如前述。
红背(鼠平)栖息在倒木或树根下的枯枝落叶层中。不冬眠,冬季在雪被下活动,在雪下可找到它们活动的跑道。昼夜均活动,但夜间活动更频繁。
食物以绿色植物为主。1956—1957年在小兴安岭带岭剖检鼠胃,发现90%的食物,在春末和夏季绿色植物丰盛的季节,均是绿色食糜;但是在秋季剖检鼠胃,则多为白色油状物,为种子,说明红背(鼠平)已开始大量吃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,积蓄皮下脂肪,准备过冬。
红背(鼠平)的繁殖,适应亚寒带针叶林的气候,要在当地全年最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产仔,以提高幼鼠的存活率。每年在小兴安岭4月开始繁殖,5一7月为繁殖的盛期,9月停止繁殖。每年繁殖3窝,每窝产仔4一9只,多数为5—8只。5月开始出现幼鼠。妊娠期18—20天。初生幼鼠完全没有毛,重约2g。7月幼体在种群年龄组成中已占多数。9—10月种群年龄组成中几乎全是当年出生的幼鼠。寿命约为1年半。在长白山红背(鼠平)一年能繁殖3窝(李世纯等,1981)。
在新疆,红背(鼠平)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区海拔1500m以上的针叶林,阔叶林,以及针阔混交林中。常在灌木丛下、倒木下、树根及枝杈堆积处,枯枝落叶层下活动,挖洞穴。洞道极浅。用干草及树叶做窝。昼夜均活动,夜间更活跃。夏季以绿色植物为食,秋季吃草籽和树种子。冬季和早春啃咬树皮。每年繁殖2—3窝,每窝产仔4—9只,5—6只为多。
红背(鼠平)喜栖息在低洼和潮湿处。红松林内的数量,在1957年9月每百夹日的捕获率为3.3%,而低洼潮湿的落叶松林和云杉、冷杉林中则数量较高,1957年9月在云杉和冷杉林中,每百铗日的捕获率为6.8%,比红松林内的数量高一倍以上。它们也常到沼泽草甸的塔头甸子处去活动。1957年在大兴安岭伊图里河的沼泽草甸中,即捕获过红背(鼠平)。根据罗泽珣1957年5—10月在大兴安岭伊图里河的调查,红背(鼠平)在苔草甸子中,数量占该生境捕获总数的191%。在喀喇旗落叶松原始林中,红背(鼠平)每百夹日的捕获率,5月为1.08%;6月为0.50%;7月为3.00%;8月为4.50%;9月为6.00%。在山谷(沟塘)落叶松择伐迹地,也比较潮湿,每百铗日捕获率,5月为1.16%;6月为0.24%;7月为1.31%;8月为4.73%;9月为6.25%;10月为2.79%。红背(鼠平)是大兴安岭林区优势种之一(罗泽珣等,1959)。1983年到原调查处伊图里河采伐后再生林复查,仍如此,但数量稍低。由于大兴安岭的森林已更新,其仍适应。
森林采伐后,喜湿的红背(鼠平)不适应,在迹地向干燥方向发展时,若演化成荒山榛丛景观,在小兴安岭这种生境已无红背(鼠平)(夏武平、李清涛,1957)。全年数量秋季最高,因有当年繁殖出的个体参加到种群中,数量季节消长呈单峰型。数量年度变化明显,已如前述。
红背(鼠平)栖息在倒木或树根下的枯枝落叶层中。不冬眠,冬季在雪被下活动,在雪下可找到它们活动的跑道。昼夜均活动,但夜间活动更频繁。
食物以绿色植物为主。1956—1957年在小兴安岭带岭剖检鼠胃,发现90%的食物,在春末和夏季绿色植物丰盛的季节,均是绿色食糜;但是在秋季剖检鼠胃,则多为白色油状物,为种子,说明红背(鼠平)已开始大量吃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,积蓄皮下脂肪,准备过冬。
红背(鼠平)的繁殖,适应亚寒带针叶林的气候,要在当地全年最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产仔,以提高幼鼠的存活率。每年在小兴安岭4月开始繁殖,5一7月为繁殖的盛期,9月停止繁殖。每年繁殖3窝,每窝产仔4一9只,多数为5—8只。5月开始出现幼鼠。妊娠期18—20天。初生幼鼠完全没有毛,重约2g。7月幼体在种群年龄组成中已占多数。9—10月种群年龄组成中几乎全是当年出生的幼鼠。寿命约为1年半。在长白山红背(鼠平)一年能繁殖3窝(李世纯等,1981)。
在新疆,红背(鼠平)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区海拔1500m以上的针叶林,阔叶林,以及针阔混交林中。常在灌木丛下、倒木下、树根及枝杈堆积处,枯枝落叶层下活动,挖洞穴。洞道极浅。用干草及树叶做窝。昼夜均活动,夜间更活跃。夏季以绿色植物为食,秋季吃草籽和树种子。冬季和早春啃咬树皮。每年繁殖2—3窝,每窝产仔4—9只,5—6只为多。
国外分布
在整个古北区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带(泰加林带,或西伯利亚针叶林带),由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,至西伯利亚东北部,均有分布。向南分布至莫斯科、哈萨克斯坦北部,阿尔泰林区,朝鲜半岛,日本北海道,以及俄罗斯萨哈林岛(库页岛)也有分布。还分布在北美针叶林带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红背(鼠平)早春和冬季食物缺乏时啃咬树皮。它们嗜食红松种子,并将种子拖入洞中。但是,红背(鼠平)啃不动红松的松塔,只能吃散在松子。这对红松直播能造成危害,播下的种子被嗜食红松种子的红背(鼠平)刨食。然而,在亚寒带针叶林中,红背(鼠平)是林栖珍贵毛皮兽的食物。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,不能用化学药物杀灭,而只能通过禁猎和停止收购它们天敌的办法,对其进行数量控制。尤其是受保护的猛禽和猛兽,更应严格禁止猎取及出售。这是国际公认最行之有效的防治红背(鼠平)危害的办法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红背(鼠平)除属名曾有过更改外,作为种,始终没有争论,被定为属模。许多分类学家认为(鼠平)属是个比较原始的属,如与田鼠亚科(Microtinae)其它的属相比,有相对较长的尾巴,前脚和后脚在结构上均没有什么分化,头骨的棱角并不太发达或根本退化,以及臼齿有齿根。 Tokuda(1906)提出:绝大多数进步的属,臼齿均没有齿根。也就是说,臼齿有齿根的属比较古老。(鼠平)属就是依此标准公认古老的属,而在(鼠平)属中,红背(鼠平)齿根出现最早,在2—2.5个月龄就开始生齿根,但齿根末端并不分叉,仅在末端中央开始出现凹陷;出生后2一7个月的亚成体,齿根末端开始分叉,但前后两个齿根长均不够0.7mm长;出生7—15个月的成体,前后两齿根长已达0.7—1.7mm;出生15—19个月的老体,臼齿前后齿根已达1.7mm以上。文献报道,红背(鼠平)的寿命约为一年半左右(18个月)(寿振黄等,1959)。这说明红背(鼠平)自幼至老,终生几乎均有齿根,在(鼠平)属中是最典型的。红背(鼠平)作为属模是最合适不过了。
古北区红背(鼠平)亚种分化较多。据Ellerman等(1951)报道,古北区红背(鼠平)共列出18个亚种。经本次依据中国的标本校订,灰棕背(鼠平)已独立成种,不再是红背(鼠平)的亚种,中国境外的标本又没有条件核对,暂以17个亚种考虑,中国境内的亚种共有两个,即新疆阿尔泰山区的指名亚种(Clethrionomys rutilus rutilus Pallas)和分布在大兴安岭、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东北亚种(黑龙江亚种)(Clethrionomys rutilus amurensis Schrernk,1859)。二者鉴别见下面检索表。
古北区红背(鼠平)亚种分化较多。据Ellerman等(1951)报道,古北区红背(鼠平)共列出18个亚种。经本次依据中国的标本校订,灰棕背(鼠平)已独立成种,不再是红背(鼠平)的亚种,中国境外的标本又没有条件核对,暂以17个亚种考虑,中国境内的亚种共有两个,即新疆阿尔泰山区的指名亚种(Clethrionomys rutilus rutilus Pallas)和分布在大兴安岭、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东北亚种(黑龙江亚种)(Clethrionomys rutilus amurensis Schrernk,1859)。二者鉴别见下面检索表。
检索表文本
红背(鼠平)分亚种检索
夏毛背色棕红,腹毛灰白或略带淡黄色泽;尾二色,尾上面灰棕色或黄揭色,尾底面牙白色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Clethrionomys rutilus rutilus
夏毛赤褐色,腹毛灰白或略带淡灰色;尾二色,尾上面与体背毛色相同,尾底面淡黄色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东北亚种 C. r. amurensis
夏毛背色棕红,腹毛灰白或略带淡黄色泽;尾二色,尾上面灰棕色或黄揭色,尾底面牙白色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Clethrionomys rutilus rutilus
夏毛赤褐色,腹毛灰白或略带淡灰色;尾二色,尾上面与体背毛色相同,尾底面淡黄色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东北亚种 C. r. amurensis